疾在字典的意思

通常说的病字旁“疒”读nè(甲骨文见下图左),是人躺在病床上的形态,只是因为文字的规整而竖起来而已,人旁的两点生病流的汗“疾”(甲骨文见下图右),像一支箭(矢)射中了人的腋下,后来在使用过程中,“人”就变成了“疒”,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疾在字典的意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疾在字典的意思

通常说的病字旁“疒”读nè(甲骨文见下图左),是人躺在病床上的形态,只是因为文字的规整而竖起来而已,人旁的两点生病流的汗。“疾”(甲骨文见下图右),像一支箭(矢)射中了人的腋下,后来在使用过程中,“人”就变成了“疒”。

古代汉语中,“疾”“病”两个词程度的深浅不同:“疾”指的是普通的小病,“病”指的是大病,一般是不治之症。扁鹊初见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是小病。但“病入膏肓”,则是大病。二者同时出现的时候有严格的区分,《周礼》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这个“疾病”指的是小病和大病。二者在引申义上也有所不同,梁惠王说自己“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这个“疾”就是小毛病。而揠苗助长的那个人,回家后说“今日病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累死了”,而不是今天累病了。

大约战国末期到汉代时,“病”的词义范围就吞并了“疾”,《礼记-檀弓》引用先秦时期曾子的话“丧有疾,食肉饮酒”(居丧时生病可以吃肉喝酒),但这句话到了汉代的《白虎通》中,变成了“丧有病,得饮酒食肉”。《礼记》用“疾”,《白虎通》处用“病”,说明汉代“病”的含义正在等同于“疾”,变轻了。

汉代以后常用“无病”“去病”“去疾”“弃疾”“病已”(病好了)这一类的词当名字,表达了一种质朴的愿望,同时说明“疾”“病”几乎同义了。现代汉语中,“疾”“病”已经完全同义了,甚至“病”这个词吞并了“疾”,“疾”不再单用。现在骂街说“你有病啊”,要在古代人们应该说:“有疾哉,君也!”■

举报
评论(0)
游客的头像
表情
全部评论 只看作者
最新热门
  1.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