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巨齿鲨更可怕的远古生物

在寒武纪之后,地球的大部分被海洋覆盖,陆地还未出现脊椎动物,最早登陆的可能是早期的海蝎,演化成陆地行动的生物,早期的蝎子生活在海里,当时的地球是节肢动物统治的年代,当海里的生物看到它们处处惊魂

比巨齿鲨更可怕的远古生物(比恐龙还厉害的史前掠食性鱼类)(1)

我们的祖先鱼类在节肢动物的恐吓下苟延残喘,不具备体型优势,还没有牙齿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

但在志留纪中期,鱼类的体型进一步成长,进化出了强有力的下颌并且长出牙齿,结果,还是打不过。。

节肢动物啊,可是等重之王(扯等重斗兽的,打不过节肢动物别说话)你一头小鱼长排牙齿就像和逆天的节肢动物硬碰硬 ?

自然,后来的世界一直是节肢动物统治的天下

直到泥盆纪,节肢动物开始衰落,有颌鱼类大幅度暴涨,一些掠食性鱼鱼类已经不满于现状,开始在各个生态位接替海蝎的空缺,但这个时候的海蝎依然从已失去的生态位再次重夺,但,一切都是徒劳。

这时它们还不知道,脊椎动物的时代正在来临,它们仍然拼着仅剩的生态位苟延残喘 !

邓氏鱼和胸脊鲨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盾皮鱼和恐鱼出现,作为第一批大型化的鱼类,两者迅速演化成不同的种类,并和海洋节肢动物争夺**,海蝎的种群渐渐衰落,拼命挣扎,仅剩下最后一口气

到了泥盆纪(Devonian Period)中期,海蝎们看到一府嵩起的山峰,巨大的黑影向它们扑面而来,瞬间化为灰烬,它是脊椎动物的始皇,它的出现让海蝎们闻风丧胆,它就是拥有一口大闸刀般的大嘴,头披重甲的邓氏鱼(Dunkleosteus terrelli) !

邓氏鱼的崛起宣告海蝎衰落

从此以后,脊椎动物开始称霸海洋,节肢动物们只能从在某个角落苟且偷生,只能在海底,或者浅海珊瑚礁称霸生态位,海洋节肢动物的统治即将落幕,陆地上择出现了第一批脊椎动物,由肉鳍鱼纲(Tiktaalik)的提塔利克鱼演化而来,它可能是全部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然后超大幅度进行辐射演化,并在此演化成不同的陆生和海洋脊椎动物

邓氏鱼的的化石在非洲,欧洲,南美和北美都有发现化石,主要是头骨,少数胸鳍和脊椎部分,这表明邓氏鱼当时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也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邓氏鱼一共有7个有效种,其中泰尔雷邓氏鱼(Dunkleosteus terrelli)为最大有效种

这个主人的身长和现代大白鲨一致

邓氏鱼也被各大营销号所津津乐道,什么咬合力超过霸王龙,实力在巨齿鲨之上,这估计是说哥斯拉里面的邓氏鱼吧!

值得一提是,没有古生物基础知识的用户被误导,导致各大平台的评论以及百科都有错误的数据,因为条能修改,所以数据都是错误的,不过真正压着巨齿鲨头上的是《饥饿鲨.进化》,第一个压巨齿鲨头上的boss

游戏里的邓氏鱼数据大约是14米,和设定的巨齿鲨大小差异不大,但里面的能飞天遁地,而且硬件稳压巨齿鲨,这样的邓氏鱼,哪怕是现实中的巨齿鲨都打不过,而且邓氏鱼比巨齿鲨早3.5亿年出现(邓氏鱼是3.8亿年前出现的),邓氏鱼在它那个年代是无敌彻底的掠食者,是比大白鲨更强大的掠食性鱼类,哪怕放到如今,它依然是数一数二的猛兽

老邓头

邓氏鱼被营销号津津乐道,但是过程大起大落,不久,邓氏鱼从能秒杀巨齿鲨,咬合力超过霸王龙到被遭黑一波,什么大白鲨吊打它,后来是哪来的虎鲨 双髻鲨秒杀邓氏鱼 ?

我靠,这也太过分了吧,邓氏鱼的实力并不需要通过斗兽证明,对邓氏鱼深入了解后,许多人都认为邓氏鱼的身长大约是6米,鳗鱼尾巴,大头怪物,啃着鲨鱼肉,吃同类的猛兽,但近年来的研究推翻了这一说法,因为邓氏鱼的复原一点也不像顶级掠食者的身型,而且这种复原的邓氏鱼无法高速追击猎物,甚至只能底栖,完全不像海洋霸主,反而像头蝌蚪,更不要说能吃鲨鱼了。。

但在2017年,国外学者给出了邓氏鱼复原图,它们认为邓氏鱼的头身边较小,但拥有远洋掠食性鱼类的尾鳍和胸鳍,游泳方式有更多的变速而不是鳗型,更像古生代的软骨鱼。

头身边较小,那体型相对也会变大,邓氏鱼的合理身长在8.8米,尽管比较意外,但邓氏鱼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原始,反而还先进了很多,所以纪录片可能并没有夸大邓氏鱼,反而还弱了

新邓氏鱼复原

邓氏鱼在捕食上主要会选择鱼类,各大纪录片都在吃同类和鲨鱼,没事啃啃菊石,其实那会的鲨鱼不算真正的鲨鱼,裂口鲨和胸脊鲨这种小型软骨鱼只有1-2米,而且结构原始,牙齿细小,无法挑战邓氏鱼的权威

3.77亿年前的一天,地球忽然开始剧烈晃动,同时,大量高温气体从西伯利亚地区的海床裂缝中喷出,这导致附近的海水开始沸腾,杀死了大量生物。紧接着,3000亿立方千米的岩浆喷涌而出。滚落的岩石很快就摧毁了附近所有的珊瑚礁和其他生物。

岩浆不仅使海水温度大幅升高,烫死了成千上万的生物,还污染了海水。岩浆中的有毒物质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使海水发生酸化,大量动物因无法呼吸而死亡。

曾经加速动物灭绝的植物成为了“救星”,它们制造大量氧气,逐渐使地球恢复生机。地球上空的有毒气体逐渐消散,气温逐渐稳定,并重现了明显的四季变化。

此次灭绝事件使得75%的生物灭绝。包括顶级掠食者邓氏鱼在内的所有盾皮鱼,首种胎生脊椎动物艾登堡母鱼、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真掌鳍鱼和提塔利克鱼以及所有头甲鱼都在这场浩劫中灭绝了。

罕根堡事件

罕根堡事件(Hangenberg Event)是泥盆纪与石炭纪分界,为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的最后一个灭绝高峰期。它的地层中含有被砂岩沉积覆盖的黑色缺氧页岩层。与凯尔瓦塞事件不同的是,罕根堡事件同时影响了海洋生态系与陆地生态系。

灭绝的科占当时科总数的30%,灭绝选择性地发生,灭绝的海生动物达70多科,其灭绝情况可能比陆生生物更为严重。这次灭绝事件的时间范围较宽,规模较大,受影响的门类也多。当时浅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当时赤道浅水水域的珊瑚礁则是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层孔虫几乎全部消失,竹节石全部灭亡,浮游植物的灭绝率也达90%以上,腕足动物中有三大类灭绝,无颌鱼及所有的盾皮鱼类受到严重影响。陆生植物以及淡水物种,比如原始爬行动物,也受到影响。

此次大灭绝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暖水中的物种,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一次与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冷事件。根据这一理论,晚泥盆世的大灭绝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发的,巴西北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有证据支持这一假设。此期间的彗星撞击事件曾被认为可能是这次大灭绝的诱因。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迪格比迈凯轮在1969年提出泥盆纪灭绝事件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然而,尽管有晚泥盆世碰撞事件(见阿拉莫火球),但是没有存在一个足够大的泥盆纪陨石坑的证据支持。通过同位素测量碳,氧和锶,从全面的环境分析,元素分析,热冷气候快速变化的重大环境变化,少雨、海平面下降、海水含氧量下降,这些变化可能也是造成大规模灭绝中的一个因素。

当海底火山喷发,大量的有毒气体蔓延到整个大气层,水中含氧量降低,硫化物增多,之后出现的大冰期一连波带走了绝大部分生物,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食物链顶端的物种,邓氏鱼以及其它盾皮鱼灾难性灭绝,只有部分盾皮鱼苟延残喘活到了石炭纪,节肢动物再次卷土重来,在石炭纪的大路上靠着富氧进化成不同的物种,以及体型变大,石炭纪也迎来了古生代软骨鱼的巅峰,栉棘鲨,剪齿鲨以及胸脊鲨等多样化的软骨鱼繁盛于海洋

直到石炭纪雨林崩溃,让大部分节肢动物灭绝,剩下的只能退化,古生代最后一纪(二叠纪)让脊椎动物首次称霸大陆,海洋中旋齿鲨繁盛,河流沼泽出现了异刺鲨,成为了第一批称霸淡水的软骨鱼

回归话题,邓氏鱼在整个古生代都鲜有能对抗的对手,除了泥盆纪晚期某种大型栉棘鲨,直到三叠纪出现的大型鱼龙才出现了比邓氏鱼还厉害的海洋掠食者,盾皮鱼的繁盛止于泥盆纪,尽管没有活到现在,但它的化石给如今的人类带来丝丝恐惧

举报
评论(0)
游客的头像
表情
全部评论 只看作者
最新热门
  1.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